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禾磊藝術

【臺北市公共住宅2014-2018的集體成就】

已更新:2019年9月23日

講者:林洲民/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2014-2018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論壇上半場的第二位講者為2014~2018年擔任都發局局長的林洲民先生,在他任內,啟動「臺北市公共住宅公共藝術先期策劃」,要探索屬於我們的公共藝術方向,不只是傳統百分比的觀點。他也期許禾磊藝術在「臺北市公共住宅公共藝術先期策劃案」,能將公宅預算整合之後,建立一個良好的基底和準則,讓未來公宅公共藝術參與者好好發揮。


他也提到過去擔任第一屆公共藝術節評審,參與臺北市公共藝術突破硬體和基地限制以軟體活動為主的歷史記憶,也是與此案總策展人吳慧貞的難得淵源。二十年前,林先生剛回到台灣,公共工程百分之一的公共藝術,讓很多建築物旁邊多了和建築環境無關的雕塑,當時的文化局長龍應台局長,認為公共藝術不只是一個物件,透過兩個污水處理廠的公共藝術預算,解決雕塑設置於沒有人會進去的公共建築的問題,評審長時間的參與,思考新世代的公共藝術,以活動來擾動市民對環境議題的關注。


在2014~2018年期間,林前局長率領都發局同仁,用950億新台幣的預算進行40個公共住宅的設計規劃,950億是嘉義市年度預算的四倍,率領1千多位同事,執行兩萬戶公共住宅,倍數於1970年代的柏林、與2000年的阿姆斯特丹的社宅戶數,台北蓋的公宅如此之多,佈的戰場如此之大。講臺北公共住宅公共藝術之前,要先講臺北公共住宅,公共藝術是抒發性的,他抒發的標的來源是臺北公共住宅。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二十五年後,2014年十月「巢運」,整整差了四分之一世紀,但臺北的居住狀況沒有變好,事實上變得更壞。



1955年到1975年的三十年間,臺北市國宅處,興建大約5.2萬戶國宅,隨著時代,國宅成為落後生活的代表,國宅處在馬英九市長時代裁併。


2014年柯市長的政策白皮書說八年要建五萬戶,這個數字是住宅存量的百分之五,臺北市有大約一百萬戶,百分之五就是五萬戶。


從資料可見,臺北的空屋率是6.73%,自有住宅84.16%,租屋率是9.5%。居住狀況很不好,我們需要出租房屋提供可負擔的居住條件。


在台北,公宅的數量是私有住宅的0.8%,在荷蘭是32%,我們落後荷蘭40倍,八年五萬戶,要拉到5%,這個比例跟德國、韓國、日本接近,這是我們的目標。公宅於幾年興建完畢後,品質好、環境好,讓居住的人,感受到藝術也是生活的一部份,所以今天的主辦團隊和專家們,要帶著大家一起訂準則,做為四十個公共藝術案的準則。臺北公宅現在除了量跟質,還有公共藝術,這是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公共藝術的時代意義需要被放進來。


過去四年,前局長看到很多需要改進的狀況,這個架構表顯示,以家庭年所得的50分位點做上下切分,左右以購屋市場與租屋市場的區分。80%為購屋市場,20%是租屋市場,右側的20%,公宅處理其中的5%,這樣大家可以了解,這個社會離居住正義有很大落差,臺北市政府還有很多空間去努力。


亞洲國家如新加坡、香港、日本、蒙古等等,都很需要公共住宅,亞洲公宅做得最好的是首爾Seoul Housing Corporation,台北市去觀摩,他們在4年內從5%拉到8%,後兩年要做到10%。25年前首爾跟臺北一樣才剛開始,他現在的資本額是一千四百億新台幣,公司七百人,已經可以自給自足,財力等同銀行,目前還持續在興建公共住宅;建築的生命大約五十年,這個公司每年拆掉五十年前的公宅,持續進行更新。當一個城市的數量夠、做事方法對,創新更新可以同時發生。


未來公共住宅公共藝術的場域遍佈臺北各個行政區,建築環境景觀和藝術形式要整體呈現,不是是找一個空地就放一個雕塑,雕塑是雕塑、建築是建築,甚至妨礙動線形成障礙,這種情形常常發生。百分之一的公共藝術,雕塑和環境呼應,建築變得更美好,這才是我們要的。在林先生的理想裡,藝術家建築師要一起參與,共同討論,創作形式多元,走完臺北市,公共藝術讓各處特色都不同。


財務經濟的運作對公宅推行至為重要。公宅總支出成本是1000億,土地取得費用佔152.51億,152.51億分年在臺北市年度總預算1700億之中去攤提,一年佔用總預算0.01-1.39%。另外都發局住宅基金多年來累積收入有89億可以使用於公宅,不足再舉債688億。臺北市借錢,銀行非常樂意,所以,取得土地跟興建這兩件事是做得到的。


再看收入計算,總營收2000億,扣掉利息和維修費用,44年可以達標。50年之內可以清還的計畫,就是個好計畫。我們預計在第44年達到收益平衡。當政府花10塊錢在公共工程,會帶動30塊錢的社會經濟,也就是說臺北公宅對臺北整體經濟的推動是正面的。這麼正面的事,公共投入的預算是不是太少了?林先生覺得是,期許政府下十年再努力。950億得來不易,公共藝術預算有十億,要證明這10億花的好,這是你的錢、我的錢、大家稅收的錢,要藉這個史上從未有過的跨時代機會,把公共藝術在公共住宅做好。


通常公部門的案子,四年大概可以完成規劃和設計的發包,可是兩年前(2016)的12月,兩年內就做完四年的事,今天有一半的案子在施工中。瞭解工程的人都知道,可以採用設計監造工程發包,或是採用專案管理接下來統包發包,兩種都運用,每個案子平均縮短一年,團隊一周七天拼命加班工作才達成。


每個案子在每個不同區域都有不同特點,沒有既定的標準答案,建築物就位,接下來的是公共藝術,很多案件現在興建到30%而已,有的高達90%,有的更低,團隊實質了解了工程進度,規劃哪些可以先行,哪些可以等到下個階段。


每個案子的特點也都不同,以北投奇岩為例,臺北市府花十五年做區段徵收,現在是臺北市品質很好的六國社區,甲級開發公司全部進去,房價會一夜飆漲,臺北市府留下這塊地,蓋出比旁邊豪宅更好的公宅。瑞光公宅在交通繁忙的地段,讓在內湖工作的人來住。下一個階段重點是東區的南港,台北新門戶,需要住宅量大增。信義區、六張犁剛剛動工,這裡會有高齡居住,用OT的方式去經營銀髮族的需求。廣慈是非常了不起的基地成就,6.4公頃,全部170億,社福設施有3萬平方公尺,3個SOGO那麼大,容納1500戶。超過1.5億的公共藝術可以做,不要只想物件有多大,要想意義涵蓋可以有多大,每個地方題目都完全不一樣,這就是臺北公宅的特色,不單講文山、北投,要講整個臺北,最後全部要拉在一起講。


現在大家對Ubike有概念,幾年後未來臺北可能有Ucar,概念一直在進步,公共藝術要去呼應未來性。很多案子腳踏車可以騎到建物的三樓,跟河堤一樣高,可以看到溪和公園,每個基地點條件都很好也都不一樣,每個團隊設計氛圍都不同,有的旁邊是學校、擁擠的巷道、有的面對高速公路。總經費76億的南港機場,將會是台灣第一個以循環經濟實現的建築來呈現,循環經濟跟公共藝術能不能發生關係?也許這就是公共藝術發揮創意的可能。公共藝術可以去呼應基地環境的創意可能太多了。


這個創作園地,要有大想法,但是細的實施概念,成就要符合臺北公宅的根本精神。整合執行者、藝術家、政策推動者來做公共藝術,社會溝通很重要。預算跟議會溝通,設計要跟社區溝通,公共藝術亦然。每個人對藝術的觀點不同,要讓大家知道這是正面的。

公聽會說明是議會規定的,每年不同,越來越嚴格,溝通過程中有灑水、撒冥紙的各種積極對抗,這些場面都過去了,社會的正向回饋已經正在發生。


容積率也從法定450變到225,400變到367,這個比例也代表了臺北市的成長過程,這是關鍵字,這就帶給公共藝術一個很好的創作起源。創作的機制,要去想地點、位置、意義、以及我們要做什麼。


興隆EAFHI,2500戶,雖然有五個案子,五個案子加上旁邊的木柵公園才是整體,是一個完整的社區生活圈。陸保AB和三興可以一起看,廣慈A-E可以一起看,興隆EAFHI加旁邊的木柵公園一起看。


從早期的規劃、專案管理到逐漸成形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公共藝術有太多可以展現的地方,比如空中陽台、空中步道、連續的雨遮等等,圖示36個點,表示多了36個幼兒園、育嬰托老社區中心、圖書館和36個小公園等等等。每個案子要先從建築設計了解,每個案子的建築師也要參與,大家一起推動。


那麼大的公共住宅的量在推動時其實是個社會運動,今天最後一棒就是公共藝術。當然整體而言,臺北公宅大目標是國家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然後再來是每一區不同的特色。



都發局所負責的出租戶佔百分之七十,裡面又有百分之七,鼓勵青創團隊進住,以健康公宅為例,收入在百分之5 0百分點之下的青年,可提作品集投件審查,烹飪、法律、園藝、教學各種服務提案都有,錄取率有百分之七左右,獲得錄取就得以入住,這也可以跟公共藝術做進一步延伸。這些律師、教師、牧師、景觀設計師入住,又提供社區服務,青創回饋計畫再跟公共藝術整合。再談公宅智慧社區和公共藝術的結合,ai到智慧社區到3c都是台灣的強項,公共藝術可以有無限可能性。


林前局長跟觀眾分享一個好消息,興隆公宅入住兩年,13對新婚夫婦,誕生了20個寶寶,所以公宅應該蓋更多才對。


這是個史無前例,在台灣公共工程史上的重大的社會運動,950億所產生的公共住宅,公共藝術又加入,這是會個很重要的時代指標,我們要共同努力。

24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