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禾磊藝術

社宅公共藝術未來式 #郭恆成


延續前場提出的公共藝術介入機制與時機問題,提出了想法及經驗分享。建築師理想中,藝術與建築的交集,應是碰撞、擴張,現況卻非如此,有時甚至彼此侷限、沒有交集。


面對社會住宅的集居模式,建築師曾考慮過設計實驗性公宅,重新定義住家。但受社會住宅房型的設計規範限制,住家空間較難有發揮,因此轉向對公共空間的規劃進行一些實驗。目前舊宗、河濱社宅的開放了一些設計,如社區共享空間、聯繫步道,或是連結社宅居住空間與公共設施之間的介面。他將之稱為村口或生活劇本,認為是公共藝術很好介入的空間。關於介入方式,目前他能做的是在公共空間中規畫建議位置,適度留白設計,如街道傢具、鋪面或公共設備,讓藝術家來發揮。未來建築使用執照取得前後,藝術家可以到現場參考這些設計者建議的空間。


建築師分享14年前設計環河北路跨堤陸橋的案例,才發現藝術與建築整合不容易。最後建築師女兒的創意圖畫與橋體的圖案表現,大家不禁莞爾讚賞。郭建築師藉此經驗提問:現行機制中,公共藝術與建築何時能產生交集?


建築跟公部門之間的整套歷程,包含競圖─評選─基本設計─細部設計─施工─驗收使用。建築師在競圖階段發揮設計、評選之後,在基本設計階段開始修改,選擇可堅持、可退讓的元素。到了細部設計的時候,都是為了鋪陳後面的施工,建築師處理的事情太多,配合施工期程也非常趕,在這個階段配合整合公共藝術的條件就更少。


所以,在實際狀況裡,一般公共藝術的介入時機,都是在建築快完工、或使用執照取得之後,建築環境已完整,藝術家發揮的空間相對受限。


目前的評選機制,是否有空間,讓藝術家從基本設計階段參與,或是透過自主審查表、參建單位等機制的調整,讓建築師的設計和公共藝術能彼此回應。


期許未來建築與公共藝術的交集能激起精彩的火花,而非流於形式的妥協。不僅是一位建築師的渴望,同時是社會的期盼。

7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