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禾磊藝術

藝術家創作經驗分享#張耿華


張耿華分享近年執行的案例,希望作品引起交流討論,能在目前完整的結構機制下,找到更多可以一起前進的空間。


豪華朗機工是四人團隊,成員擁有雕塑、哲學、美術、音樂、建築、造型、科技藝術等不同背景,創作涉獵了概念、視覺、機械、互動...等方向,被外界稱為跨領域的科技藝術團隊。


藝術家多以個人創作為主,組成團隊時,必須經過整合、交流、溝通過程,這在藝術界是新的嘗試,但其它領域,如建築業,是行之有年的工作狀態。另一方面,成員各自出身不同領域,他們的創作,較難在短時間、統一視覺風格觀察出脈絡。


2010年成軍以來,他們與各個國家、不同單位合作進行多元創作,如法國駐村的照顧計畫、台新基金會共感創作計畫、臺電大樓公共藝術案、臺東南方以南大地藝術祭等。過程中,他們拆解彼此的關係,包含團隊之間、公部門、民間單位、環境、民眾等。「關係」,就是豪華朗機工創作脈絡的核心。


以下介紹近年參與的一些案例,來回應一些公共藝術的議題:


-2010 照顧計畫

這是一個法國駐村計畫,以啄木鳥跟樹的依存交換關係為概念。地點在鄉村廢棄的紡織廠。這裡由英國藝術家Sam Basu買下改造,他的外籍身分與新屬性(藝術)空間,形成紡織廠與鄰里之間一股特殊的氛圍。計畫分兩部分─《照顧 Treignac Project》、《我在法國》。

對內,用藝術手法協助屋主整理空間,屋主參與影像拍攝作為交換。對外,請合作舞者編早操,紡織廠周邊社區定點演練,吸引周邊鄰居建立對話關係。藝術與關係的交換概念,成為改變社區關係的觸媒,也是公共藝術的可能形式。


-2011 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 Fly ! no matter what

公共藝術已出現多種形式,不受限單一實體作品,有即刻性表演、臨時或永久作品、具漫延性的參與、虛/實等多種可能。

與台新基金會的合作中,他們提出這個共感計畫,由 37200位小學生共同創作,每個孩子自由發揮鳥的飛行姿態與意義,並透過動畫技術,變成同一隻鳥,飛越每個人想去的地方。計畫傳達的訊息感動了許多人,讓它不只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一個善良的禮物,其力量能漫延影響整個環境。

過程中,藝術家觀察到幾件事:一是換位思考,對環境的想像或感受,可能因立場不同而改變。思考作品的發生,必須觀察許多面向,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也許建築和藝術可以站在彼此立場,互相思考。二是臺灣家庭現況,無論外配家庭或隔代教養的教育狀況。三是小朋友的創意,會因師生關係受到影響。


-2010-2016日光域

理想到現實的平衡練習。這件作品從2010年開始發展,回收家庭不要的燈具,重新轉化成藝術作品。從美術館白牆到真實公共空間,過程適應不同地域的環境關係,最後回到臺灣,發展作品適應建築關係、耐候性,並遇到願意接受機械性作品的業主。


-2016 臺電大樓 太陽之詩

關於前人沒做過的嘗試。這件作品是2016年與台電大樓合作的創作,以太陽提供地球能源的關係對應台電供給台灣能源的任務。創作過程常遇到的反應是─沒有人這樣做過!但他們認為,無論藝術家或科學家,都在嘗試前人未知或沒做過的事。與公部門或廠商的合作,像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製作廠商原本的零件組成完整作品,會改變原本的認知,增進對作品的認同。

-2016臺電大樓 樹雨霧

談到空間公有化的挑戰。作品的概念是希望開放台電大樓與鄰里接壤的長形廣場,讓民眾進入互動。他們將電線桿造型與噴霧系統結合,透過時段性噴霧表演,吸引人群進入並停留。作品開放後,卻遇到民眾反應,希望減少噴霧時段,一是減少小朋友停留時間,二是對噴霧衛生的擔憂。立意良好的公共藝術遇到現實挑戰,業主與藝術家如何一同面對,也是未來的課題。


-2017 寧夏銀川美術館 雨霾

用輸送帶傳送塑料,彷彿再現雨水在大氣中的循環。作品呈現出幾個觀賞層次,包含遠觀到近看的聽覺、視覺變化,同時反映出人類高度使用塑材,造成的環境浩劫。


-2018 南方以南

藝術處理「公共性」,回饋與環境的關係。2018年,他們受邀台東南迴的大地藝術祭進行創作。尋找台東的環境關係時,從報導看到尼伯特風災後,台東大批荖葉園毀壞,水泥柱與鋼筋的廢棄回收利潤低廉,無人投標處理這批廢棄物。他們由此著手,取出水泥中的鋼筋,形塑出線性山稜,設置在台東大武的沿海山線,回應花東開發議題。無法處理的廢棄物,與看似不合收益比例的作業,透過藝術的轉化,重新賦與價值,讓人反視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018 過境之時

科技的手法不是唯一方式。在泰國喀拉比海岸的造船廠,他們透過數位切割、重組,創造出只存在二維世界的影像,進一步運用3D建模,製作,將一艘7.5公尺的船拉長到24公尺,創造出原先不存在真實世界的船,回應策展「不存在的仙境」概念。

這件作品結合科技思維和傳統技法,創造新舊並存的作品,他們認為,科技藝術可以內化思維,而非僅限視覺的表現。


-2017 台北世大運 聖火

創造精神性象徵,建立榮耀感。世大運是奧運以外,層級最高的國際賽事,他們透過想像創造指標性平台,跟台灣鋼管車合作,從製作到完成,所有參與者共有的榮耀感。


-2018 臺中花卉博覽會

作品實驗性重要嗎?《聲/光/機/神》2018 臺中花卉博覽會的作品,作品概念啟發自開花─植物生長過程中細胞分裂最繁複的狀態。為呈現生命複雜的姿態,科技表演的編寫與控制系統結合,影響了作品的靈魂,需要很好的跨領域合作才能完成。過程中,不同領域的跨語言交換,需要有效的溝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成果,有過去案例的經驗累積,才能完成這樣具實驗性的作品。

藝術家進一步提問,這些具實驗性的作品,如何面對現在的評選機制?何種背景的評審能評選這些作品?其專業性是否正當?或者僅作為行政把關,協助計畫順利推行,還有需要探討的空間。

最後,他分享Jack medi的話:「藝術不是再現現實,而是創造相同強度的真實」,送給各位,一起想想能為未來再做點什麼事情。

6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