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禾磊藝術

第二輪 #傳承創新

組長:李慧珍

組員:吳佩珊、邱俊達、樂美成




這輪傳承創新討論,成員共同關心一件事─重新定義公共藝術,並從以下幾個面向思考:


1. 對人的思考

公共藝術應關心住民,並與之互動。無論是具體藝術行動或是硬體作品,在作品產製之前應先了解住民,進行田野踏查或空間研究。互動過程中,將關注點放在居民身上,可以挖掘出在地的問題或需求,並依此基礎進行入公共藝術的規劃或設計。回應上一輪法人的討論,面對在地問題意識做出藝術產製的時候,需要有適當的機制,容納其它領域專才進入,和藝術工作者一起合作。


2. 公共藝術生活化

社宅公共藝術日常與生活化可以恰當地回應住民,為他們使用,成為地方文化情境的要素,讓公共藝術日常化、公共日常藝術化。


3. 流動的居民形塑社會住宅特性

應將三年一輪的住民流動視作社宅特性。社宅是大量公共資源的匯聚,需要適度流動,被大多數人使用、進入。


小組總結,上述的問題,目前沒有具體機制可解決,因此建議重新翻轉公共藝術定義,社宅的公共藝術應考慮上述面向,來規劃如何回應這些住民的需求。

傳承非只限物件、也不必然發生在固定的地點。如果人或機制因應現況開始改變,進而影響到他人,也是傳承。我們的生活被前人影響而改變,如臺灣民主的發展,形塑人人敢言的環境,這也是傳承的展現。

16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